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劳务派遣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为进一步规范劳务派遣制度广纳群言。现实中,被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一定效果保障,且维权困难,原因就在于劳务派遣中的工作岗位应符合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三性”的规定,容易被人误解。此次劳动合同法修法及《劳务派遣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都对“三性”重笔着墨,试图作出明确的界定,但依然存在被反向操作或被规避的可能。
“临时性”的立法本意是岗位存续不超过6个月,实践中,却有可能把对“岗位”的限制曲解成对“被派遣劳动者”的限制,即误解为被派遣劳动者在某岗位上劳动不超过6个月。实际公司能够最终靠多次设定不超过6个月的同一临时岗位达到规避目的。同时,一些被派遣劳动者也不赞同法律对临时性所做的界定,认为这一不适当的规定反而砸了自己的饭碗,在没有法律规定时,其还能工作6个月以上甚至更长时间,现在有了法律规定,反而只能工作不超过6个月了。
“辅助性”被限定于为主营业务岗位提供服务的非主营业务岗位上。在立法者心目中,很典型的情况属于在生产经营单位,如生产皮鞋的企业里,不承担生产皮鞋任务的保安、保洁,满足辅助性的要求,对他们能够采取劳务派遣的用工方式。但问题是“主营业务”、“非主营业务”都属于不确定概念,容易被实际公司作出任意解释。有银行行长认为,柜台人员从事的是辅助性工作,能够正常的使用劳务派遣的方式。而一般人认为,柜台人员与顾客打交道多,柜台工作应算作银行的主营业务。
“替代性”强调被派遣劳动者可以在一定期间内替代单位里由于脱产学习、休假等原因无法工作的劳动者。但“一定期间”到底是多长,没有明确规定,给公司规避法律提供了可能。但现实中,有人将“替代性”理解为,能干活就有替代性,甚至所有的岗位都可替代。
劳动者被打上劳务派遣的烙印后,往往会有“低人一等”之感,工资、福利待遇以及社保水平都可能少于正式员工。那又该怎么样才能解决“三性”不明问题呢?
首先,立法者需要运用立法智慧,尽可能多地通过明确列举岗位和工种的方式,化解“三性”难以用语言表述的困境。
其次,如果立法尚没有明确列举时,司法裁判一定要遵循立法目的是限制而非鼓励劳务派遣,当对“三性”有不同理解时,司法裁判应选择其中的“严格”解释,以防止“三性”被滥用。
最后,公司应坚持以人为本,从“人”的角度进行考虑,善待被派遣劳动者。当然,上上之策是期待未来能够寻找到更好的用工制度来替代劳务派遣,以有效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薛蛮子已取保候审罗青长逝世现身凤凰古城澳大利亚博物馆被盗奥巴马4月23日访日习国安委会议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国航供机上宽带服务俞可平求是杂志刊文硕士生在少林寺就业胡德平访日见安倍李代沫已正式批捕韩国客轮沉没美媒称中国妨碍搜救华润董事长否认贪腐